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共聊共療:偏鄉親職教育系列活動之經驗談


文/謝蕙春(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諮商研究所博士;諮商心理師)

       在因緣際會之下,接受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人員的邀請,107年3月無酬到貢寮國小夢想教室帶領兩場的週二夜光活動。其主題分別為〈我有一個夢〉〈尋找生命貴人〉。前者主要孩子們將自己想的夢想,畫出具體的圖像。亦回答「寫這個夢想時的困難程度」、「這夢想對我來說的重要程度」與「此夢想離自己的距離有多遠」。後者也是請孩子以關係的遠近畫出自己和生命貴人的位置圖(含特殊性),此舉可促發孩子探索身邊的重要他人及資源,並給予具體化。期待進一步能站在不同立場關懷他人,並利用我訊息表達自我感受。


       貢寮這裡孩子的夢想,其實都還蠻有趣的,我覺得很多是天馬行空的想法。其中一些是需要有很高的敏感度(如當偵探、畫家、網紅、…),若干跟其生活經驗有關(如當警察、垃圾車司機、…),因為他(她)們成長環境周遭接觸的都是一些為別人付出的職業。因此,小朋友的生活經驗可能會造就他(她)們的未來夢想。那如果我們可以去拓展小朋友生活經驗的話,基本上他(她)們的夢想就不是那麼單純化。雖然相對都市而言,偏鄉生活經驗可能有些落差,但這些生活經驗可以讓他(她)們目前喜歡這樣的環境。然後,做這樣的事情,其實是覺得很好的。我覺得,如果大家有一個環境,讓小朋友來探討他(她)們的夢想,或者是誰是協助解決問題與提供支持、學習典範的生命貴人,搞不好可激勵其往自己的夢想發展,以及找到安身立命之人生之道


         在小朋友這個年紀裡,除了學校師長之外,對他們影響最深遠的,其實就是父母親。所以造就後續(10~11月)再來貢寮國小義務帶領三次系列《親職教育》活動的機緣,其主題分別是「讀懂孩子的心」、「親子馬拉松─父母的為難與困境」與「不是孩子不乖,或許是家長不懂」,平均每場都有5~6位家長(含夫妻檔)參加。此進行方式包括影片討論、分享教養好撇步、介紹相關心理理論、過度保護遊戲、我們是同伴活動、換角思考、分享口頭禪、襪子分組、思考地圖、我的信念等。若干家長在觀看相關教養短片後,看到了自己的困難(如情緒掌控、化解僵局等)及孩子的困難(如感受關愛、敞開心房等)。期望爸媽在角色扮演中能理解孩子當下心情及需求,其實他(她)們都很用心在照顧孩子,或許因為自己帶著原生家庭的信念來教導子女,所以才會出現衝突及困難,例如家中鎖事、本身忙碌、口頭禪等所造成親子衝突或關係冷淡。多一點同理心與身教示範,親子關係將會更加良好。另外,藉由讓家長們觀看小朋友貼在〈希望樹〉上的一些心底話,使其覺察孩子的需要其實是陪伴、傾聽,也藉此協助釐清"需要"與"想要"之間的盲點,進而消弭自己及孩子在教養上的落差之處。


       我們貢寮國小這群家長都很願意學習,也相當有熱忱,在夜晚下班後無論晴雨連續來這邊,分享自己及聆聽別人的教養方式。進而透過這樣難得的互動機會,讓家長們或許覺察到,其自我(或配偶)可以再調整、精進的部分。這樣系列性的親職教育活動,如果能長期持續的進行下去,其實就會影響學校正向氛圍,家長跟校方也會有一個很好的合作關係,然後會讓孩子們越來越好。很開心有此機緣跟這群家長們共度一些時光,以及跟貢寮國小一起努力。


       他山之石,或許可以攻錯。美國父母親職教育的作法,通常是行為取向的,其聚焦在獲得新的教養技巧、參與孩子的正向遊戲、增強良好的行為、忽略不適當的行為、向孩子清楚傳達期望、明訂行為規範與應承擔的後果。例如,最著名的「不可思議年代」(The Incredible Years)典範方案(創始於1980年代),此針對3至8歲兒童的父母進行10-12次的團體訓練,因為這些家長的孩子已呈現輕微至嚴重程度不等的困擾行為。其訓練內容涵蓋遊戲與注意力、讚美與獎勵、設限以及問題行為。也以播放影帶、相互討論、演練及彼此回饋方式進行。而且,這方案經過隨經化實驗研究,證實於有效的示範方案。


        反觀國內,學校父母親職教育的未來可行方向為何?依據教育部108年度《教育優先區計畫》中的「推展親職教育活動」執行策略,明訂應以目標學生之家長為主要對象,並有效提升其親職效能,增進親子關係;活動地點與方式也應力求多元化。本人則有以下六點淺見:
  • 提供家長諮詢管道(如導師)
  • 輔導室、健康中心、學務處(午餐秘書)及導師的協同合作(如營養講座)
  • 開放親子共同參與課程與活動
  • 結合專輔老師、心理師提供情緒教育、建立健康生活型態之課程
  • 建立同儕支持團體(組讀書會、共同運動時間、媽媽教室)
  • 期待導師提供時間管理或教養方式


謝蕙春博士帶領親職教育心得分享
(其他夢想教室活動詳見專屬影音頻道)



台灣公益聯盟期待社會各界更加關注
偏鄉教育與發展希望工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