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開啟偏鄉教育的夢想地圖


文/黃馨瑩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臨床組二年級研究生)

       投入偏鄉小學教育是我在心理專業工作中一直期待能發生的事,但在這個階段能有機會落實可謂是誤打誤撞,是個幸運且幸福的際遇。


       107年3月,透過系上曾幼涵助理教授口中得知,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在招募心理系研究生,希望能找到有意願的學生共同合作,至貢寮國小帶領《夢想教室》每週二的夜光活動,並期望這為期一學期的團體,可以讓貢寮國小的孩子提升心理素質,增加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這個任務對此時還在見習的我來說,其實是學習遠大於貢獻的。我沒有接觸過偏鄉教育,對偏鄉孩子僅有模糊的了解,無法立即從腦中擬出正中紅心的方案,起初真的不曉得偏鄉孩子有什麼特質存在,他(她)們真正需要的又是什麼。所幸跟隨專業的夥伴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會議,透過在業界不同領域的心理師們的帶領,活動的輪廓變得愈來愈清晰。我本著心理學的背景、兒童病理與教養的專業知識、高中生團體輔導的實習經歷,加上對一般民眾進行衛教與提升心理素質的熱情,就這麼實戰上場了!



        一個學期下來,總計帶了13次單元,其中4週為「親子共讀與共餐(含烘焙DIY、親職教育)」,並輪流跟謝蕙春博士/諮商心理師、李清茵諮商心理師、葉欣怡諮商心理師、曾幼涵助理教授/臨床心理師等人配搭,帶領一場場具有串聯性的活動。各場主題包括「我有一個夢」、「尋找生命貴人」、「我型我塑我是誰」、「笑容滿面大富翁」、「我的家庭探索心」、「視障者行動體驗及網路使用安全」…等,期望藉此開拓孩童對未來的想像,堆疊每個孩童的個人心理資產,為家庭注入正向的動力及增強對家庭的歸屬感,且持續加強學校與社會的支持網絡。



         在貢寮國小接觸到的小朋友一共二十幾位,一至六年級都有,因年齡分布較廣,人數又多,帶起團體其實是很有挑戰性的,不僅在教材的挑選上受到許多限制,考慮到不同年齡會有的認知能力差異,在語言及媒材上的使用都必須進行諸多調整。但意外地我也發現,在這個看似困難的團體裡,有些美妙的火花也同時在發生。我發現有些孩子渴望表現,盡力爭取自己的舞台,不畏分享所知;有些孩子像塊海綿全力吸收,張大亮晶晶的雙眼,在每個機會中用力體驗;有些孩子像顆溫暖的燈泡,默默地照顧身邊跟不上的學弟/妹,當別人需要溫暖與鼓勵,都願意伸出自己的手,向下給予。這些都是超乎我想像的,原先只想著評估適齡能力應該要有的表現,原來將他(她)們放進這樣的群體裡,就自然而然可以從團體裡互相學習、激發潛能,不用特別的教材,也能讓他(她)們增加「我能感」。



        關於「親子共餐與共讀」活動,是在本次團體中比較特別的單元。每次參加的家長人數5~10位之間(含父母、祖母),也分七小組陪孩子共讀不同繪本,希望偏鄉家庭的親子關係更形加溫。由於探討議題較集中在學童對同儕關係的處理,以及父母如何幫助子女排除困難,我們可以實際去解決孩子在這個發展階段的議題,也能讓父母共同集思廣益,提升且更重視教養的技巧與其影響力。我們看見不同孩子間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調適與問題解決能力,若在成長的路上有父母適時的提攜,給予符合需求的關愛,甚至單純的陪伴,都是能讓兒童身心發展更完全的關鍵。在四次的活動中,無論家長是努力的帶領整組的小朋友體驗及分享,或是在旁靜靜陪伴,或是在教室外旁觀,每一種都是共同參與的形式,而只要家長真正到場參與了,孩子們的喜悅溢於言表,接受到的支持也不言而喻。能不能夠產生立即的影響我們無法斷言,但父母的陪伴所產生的效益,讓我們了解到陪伴就是最真實、最直接的愛,而愛本身就不需要花俏絢麗的表達。


       此行所經歷的,為我帶來豐富的收穫,也使我認真的去反思,以我在臨床心理領域所學,到底能為偏鄉教育帶來什麼?


          從病理的角度了解孩子的發展與行為是否符合一般標準,到社會情緒能力是否能讓孩子因應人際互動中所產生的問題,乃至於家庭動力與家長施予孩童的教養、團體中活動的設計能否對應孩童目前所需,都是我所學範圍。我可以給予特殊的孩子進行評估,提供家長與老師一些教學與教養的建議,甚至演示不同的教養策略;也可以單就一個孩子的狀況去追蹤,提供他(她)現在所需的資源連結,緩解孩子現在處境的困頓。但想在這每週兩小時的短短時程中,僅靠一人之力去實踐,簡直是天馬行空。因此,我相當慶幸有一個跨領域的團隊可以共同合作。


         我在這個過程中,與社區、諮商、教育等領域的心理專家共事,不乏有意見相左、討論激烈的時候,但即使關切的焦點不同,我們仍然有共同的目標,就是給孩子帶來平常不易取得的資源,開拓他(她)們的視野,為建立好的心理素質紮下基礎,讓他(她)們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能平穩的成長。我們用不同的語言,達成一致的目標,盡力延續他人建立的規範與堆起的能力,想辦法讓它發揮得更適切,像是一場接力賽,我們都是當中努力的跑者,對手中的沉沉的棒子慎重珍視,對這場長長的賽事殷殷熱切。


         走進貢寮國小,我發現偏鄉的相同與不同。費心規劃的課程當然能使孩子有特定能力的成長,可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把這些落實到生活中,成為孩子日常的一部分,讓這些能力真正附著在孩子身上,陪伴他(她)們長大。沒有老師督促、沒有孩子參與、沒有家長配合,我們是做不到這些的。也許不是一蹴可及,但若能解決現實上的困難、資源上的困窘,讓我們花更多力氣在關注孩子身上,更有力氣去愛,相信一定會有些不一樣。


         翻轉年輕的生命沒有捷徑,好的家庭支持、好的心理素質會讓孩子走得更平穩,記得給他(她)們冒險、探索的勇氣,並接納闖蕩可能帶來的挫折與改變,精彩的人生就等著發生。





台灣公益聯盟期待社會各界更加關注
偏鄉教育與發展希望工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