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在偏鄉孩子身上發現初衷與新藍海


文/簡俊凱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大學部四年級學生)

         對一個從小在南投生長的小孩(我)來說,如果不是高中和大學有幸前往台中就讀國立大里高中(興大附中)和台北就讀東吳大學,可能很難如此快速地體悟到自身與現代社會的差距,也是因為這樣衝突感,更讓我知道「環境」、「彈性」與「自我認同」的重要性。


       南投,對我來說是一個起始點,但不見得會是終點。不過不能否認的是南投帶給我的影響卻很深遠,尤其是看到「教育」的重要。我生長的家鄉不像生活在台中和台北,對於學校的選擇性很小,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讀離家裡較近的學校,所以遇到的人也就大同小異,除了缺乏競爭力,整個社會現實觀點也多少被限縮。而若是這些環境不適合某個小孩,父母親往往也無能為力,因此小孩就在這樣壓抑的環境下長大了,而變成怎樣的人?誰都不可知。


        而「環境」的問題,除了在南投之外,我相信各處多少都會遇到相同的狀況,這就是社會的現實,有繁榮的都市也一定會有純樸的鄉村,而「資源的差距」就可想而知的發生了。當時獨自一人前往台中就讀時,真的有些害怕,擔心自己不如人、擔心跟周遭的人沒有相同的話題、擔心無法融入,幸好當時遇到了好的老師、好的同學,給了我一個充滿快樂回憶的高中生活。回顧了我的高中,我覺得很重要的是要富有「彈性」,帶著開放的心去面對接下來未知的人事物,但這卻是在我小時候的教育中體會不到的,也是有能力後的我想要給予的。


        因為自己有這樣的經歷,更知道自己在童年時期較為缺乏的東西,而當有一天我有力量了,我告訴自己一定也要發揮一己之力,多少影響一些小孩,讓大家都努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因而一腳踏入了心理與教育的領域,而我也知道這可能是我這輩子都會想持續努力的方向,再加上自己本身從南投到了台中台北讀書,因此更了解對於偏鄉教育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在大學也參加了寒暑假前往偏鄉小學辦營隊的社團-基層文化服務團,每次的服務都能帶給我不一樣的感覺,但唯一不變的就是想陪伴、想帶領這些小孩往更好的方向前進的心,將自己小時候覺得缺乏的愛,加倍的給予這些小孩。也因此開始思考自己該用怎麼樣的方式與技巧來與這些小孩子相處,這也是我參與計畫的主要原因,想獲得實務經驗,來磨練自己的能力。



        107年8月,經由系上曾幼涵助理教授的強力推薦,有幸擔任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與貢寮國小合辦『夢想教室』的固定師資。一個學期下來,總計帶了11次週二夜光「提升心理素質」相關活動,以及17次週五下午課業輔導與各領域綜合活動。以前者為例,主題包括「增進自我控制感(問題解決五步驟/學習辨識外在與內在線索/練習想多個方法與評估結果/利用有效計畫與情境演練)」、「增進社會適應(發現自我與他人力量)」、「增進社交技巧(大家樂計畫)」、「探索家庭動力」,其中4場則是「親子共餐與親職教育(彩繪我的家/愛的電冰箱/我的希望樹)」,並輪流跟吳昱憲研究生、謝蕙春博士/諮商心理師、李清茵諮商心理師配搭。每場平均有18~20位(占全校五成)一至六年級孩子參加,也研擬出11份夜光活動教案與學習單。



       增進問題解決技巧,是「社會情緒學習」(SEL)方案的重要一環。因此,在「增進自我控制感」系列單元中,我們設計了簡易卡片、問題情境(人際衝突腳本)、學習單,讓小朋友提出自己的解決策略,並反思是否行得通或哪個方法最好。接續,透過播放〈佩佩豬〉短片實例,讓孩子們學習如何觀察別人(表情、身體姿勢、語調、字眼)及自己(身體反應、感覺、想法),及藉由「對對碰」、「拼拼看」、「跳跳tempo」、「賓果」、「捏黏土與上色」、「大富翁」等遊戲引導分組想出多種方法與評估結果(理解合作技巧),培養同理心與社交能力,適應日常生活諸多挑戰。亦曾以「醜娃娃」紙牌桌遊,瞭解本身擅長不擅長之處、覺察自己特質的正向或負向標籤、發掘他人的寶藏等。



       另外,在「親子共餐與親職教育」場次中,讓孩子們利用圖畫來呈現其目前家庭樣貌及關係親疏、美好記憶等,也表達未來能有更多的自由、溫暖、鼓勵與陪伴。並藉由「火車上充滿著我的愛」(彩繪學習單),引發換個角度思考的可能性,進而理解父母的辛勞、用心,且時時懂得感恩,覺察能為家裡付出或為爸媽做到的事情。



       這些過程中有很多的酸甜苦辣,實際面對這些「真實的孩子」,將原本只是在腦中的想法變成實際的作法,還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用最真實的自己與孩子相處,真的很難,但很幸運的是我並不孤單。這一路上有很多不同領域的專業者一起同行,我們一同發揮創意思考活動的流程設計,互相補足彼此較為缺乏的地方,為的就是呈現最好的給小孩子,希望孩子能感受到我們想帶給他(她)們的道理。



        而對我來說,這次的嘗試非常不一樣,以我的所學心理系而言,我覺得只是單純在學校裡學到一些知識、理論,而不能真實的用在一個人身上太可惜了,我們不就是學習一門關於「人」的科學嗎?,也是因為這樣我決定多多參與這些實務的活動,充實自己的經驗以外,也能將自己的所學真實的運用出來,並且不斷地反思自己的不足,從經驗中學習到很多,我相信這是單純坐在教室裡無法感受到的,還能藉此思考自己的未來人生走向,這條心理的路實在很廣闊,單看你(妳)想要什麼、喜歡什麼。而對我來說,只要是能將自己所學,運用在孩子身上,看到他(她)們一步一步的往前,參與他(她)們的成長歷程,適時的引導、適當的指教,協助孩子們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並且達到「自我認同」,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樣就足了,而且我相信這樣的小孩離成功也不遠了。







台灣公益聯盟期待社會各界更加關注
偏鄉教育與發展希望工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