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7日 星期日

孩子,成為後來的我們


文/李清茵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諮商心理師)

聽著孩子說,我像媽媽,嗓門很大,我像爸爸,會像懶豬躺在沙發上,當爸爸媽媽吵架,我也會跟著不開心。

     「婚姻中的雙方相互承諾,兩個人……融合成一個情緒共同體。…夫妻因應磨合上的不適,有各式各樣的方法,最普遍的一種就是在情緒上跟對方保持距離…除了情緒上保持距離…….還有三個重要的方式…..包括婚姻衝突;夫妻其中一方生病或失功能;以及將問題投射到孩子身上。」——Murry Bowen1971,1976

      一個男寶寶,在七個月大時,母親託娘家照顧,當時這位母親的大姊與小妹剛吵完架鬧得不開心,當寶寶要交給這兩位時,爭搶著要抱她們的外甥,即使動作不敢太大,寶寶黑溜溜的大眼似乎感覺到危險透露著驚恐,表情僵化。男寶寶是我的外甥。當時我與小妹內心都還氣著對方,七個月大的嬰兒,比靈媒還靈驗的情緒接收,感知到焦慮緊張,外甥的表情至今我印象深刻,也學到,原來情緒看不見摸不著,卻是活生生的存在。

家,生命共同體

      家庭像是個情緒單位系統,當中的一員,若有焦慮,會透過非語言的情緒流動,蔓延開來。每個家人都在其中,就像日月影響潮汐,四季變化的二十四節氣一般,帶來潮起潮退,萬物消長,光亮陰影、萬千的情緒光景。當隨著某個家庭成員內心的春夏秋冬更迭,帶來的家庭內的情緒氣候影響,若關係矛盾未解,冰凍三尺,如同北極的極地渦漩,急凍難結凍。


        研究所剛畢業時,曾在一所大學兼課,對象是兩班工科的大二生,幾乎99%的生理男男孩們,上的是與他們科系沒有一點關係的心理衛生。記得當時初出茅廬,沒有太多的教課經驗,加上剛從純女校實習完,平常身邊的男性都是與我一樣的文組腦,突然面對一群完全幾乎理工男的世界,覺得學生把我空氣化的畫面揮之不去,忐忑不安。

       為了處理這些焦慮的想像,決定硬著頭皮在一個月內,將兩班一百多位學生的名字記起來,希望藉著靠近帶來理解,消融負面的想像,後來,記下名字及相處一學期的過程,居然得到信任的密碼,他們回應這個善意,送了我一份大禮--期末心得,無保留的與我分享自己成長的點滴,打開他們心理的密室魔衣櫥,意外帶我窺視到這一群男孩內心的異度空間,滿滿的文字,讀來眼眶灼熱,不捨與讚嘆努力活著的勇氣。原來男孩們的沉默、問題行為與冷淡是掩飾不知該如何安置的深情。

(1)他很早失去了父親,母親也失去了丈夫,看著寂寞的母親不斷尋覓愛情,在感情中遍體麟傷,始終看在眼裡,心疼母親但也無能為力,就努力做個不被母親擔心的孩子,最終,以為母親找到真愛,但好景不常,那個男人跟母親借錢做生意,想省錢,吆喝著年紀尚小的他搬著粗重的貨品,母親因懷孕加上工作,無力顧及他,沒有零用錢的他,三餐不繼,又不想讓已經很辛苦的母親擔心,選擇沉默,為了活下去,只好偷竊….

(2)他,因父親投資股票失利,加上婆媳問題,父母之間衝突不斷,於是父親開始早出晚歸,母親經常一個人暗自哭泣,幾次偷看到母親拿刀片割自己的手,小小年紀的他,擔心有天放學回來就看不到母親,於是開始裝病不去上學,母親擔心他,叫父親一起想辦法,看到父母親好像又可以再一起,他覺得生病不去上學好像是個方法….


孩子代替家裡生病

       不同的家庭,卻有著類似的情節,夫妻是家庭最重要的中軸。當夫妻關係不佳,充滿衝突與矛盾,關係無法恢復平衡。父母親關係不好,經常爭吵,解決不了,如果是跟母親親近的孩子,為了不讓母親擔心,會努力做個乖孩子,不讓母親更操心,或是當母親的騎士,當母親哭泣時,靠近陪伴,幫她擦去眼淚,似乎取代了父親的位置,成為偽配偶,安慰著失意的母親,但也促使父親更邊緣化。父母是孩子的天與地,當天空風雲變色,地殼躁動不安,為了天地的和合安寧,孩子會用他(她)的生命,用各種不同的樣貌奮不顧身的投入其中。有些孩子是努力念好書,讓父母不要關係爭吵,有些是採取問題行為,吸引父母轉移注意力,有些則是情緒驀然疏離,來逃避內心的糾結,每個因應方式其實皆出自於對於家庭關係的反應所顯現的一種症狀,出自孩子對父母本能的愛。夾在父母當中,成為第三者,讓關係得以平衡,無可避免成為父母間的小三,想解決父母的問題,殊不知者這不是身為孩子這個角色能處理的事,但依舊無可避免地捲入父母的三角關係中,因為家是生命共同體,當一個家庭系統開始阻滯時,如同身體會在最脆弱的器官先發病,在家庭中可能是還尚未成熟依附著父母的孩子。


      《教出殺人犯》一書的作者岡本茂樹教授,他分享與許多受刑人接觸,得出一個總結,大部分犯罪者的童年,其實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尤其當家中遭遇變故,孩子的心像天使一樣,為了不讓已經焦頭爛額的父母更加操心,就努力維持一個好孩子的樣子,即使遭受委屈也絕口不提,但滿腔的難受無處宣洩時,最快的心理路徑是選擇壓抑最後可能是麻痺,尤其在性別刻板印象中的男孩教育,去承認本身有情緒是脆弱的,不符男子氣概會失去他人尊敬的一種漫遊思想,充斥在教養程式中,男孩們漸漸駛離內心當中真實的自己所擁有的感受與情感,無法好好愛人,也難以經營深刻的親密關係,沒有鍛鍊過的心靈肌肉,無法支撐親密感,疏離變成關係中的主菜,難以下嚥,最終,選擇容易上癮極端的方式來填補空虛。

親情,退不掉的學分課

      日本名導北野武在成名後,其母親每個月向他索取20萬(日圓),若沒給,就會破口大罵,北野武對母親吸血鬼般的行徑,痛罵及失望,如此憤恨,結局卻是沉痛的懊悔。直至母親過世後,留給他兩樣遺物,一封信及一本存摺,信的內容:「…兒子,你從小生性放蕩,我擔心你日後一無所有….存摺裡有一千萬日圓」,原來,母親一毛錢都沒花,對兒子外在看似貪心的索求,背後是究竟悲憫孩子的愛。有些事需要穿透表面才看得到真相,有些人的善意是藏得很深很深,如同「小王子」中的片段,狐狸對小王子說的,「要用心才能看得到」。

      解鈴還需繫鈴人,家,總是吵吵鬧鬧,怕的不是衝突,而是喪失修復關係的能力。夫妻間如何像夥伴一樣合作,經營一個家,在各種生活壓力下,彼此有默契地給力,在能給自己安全感的方式,即使彼此存在著巨大差異,對父母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功課。每個家庭,藏著還未顯露的自體修復能量,家人是彼此之間的療癒者,需要讓彼此看見背後隱藏很深的愛,親情讓我們無可避免得學會好好愛。



◎文末附註:
  • 107年3月與5月,在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人員力邀之下,李清茵心理師開始到貢寮國小帶領兩場『夢想教室』週二的夜光活動,主題分別是〈我型我塑我是誰〉與〈我的家庭探索心〉。前者透過黏土、九型海報、動物圖卡、名片卡、魔法箱等媒材及遊戲,協助孩子塑造自己形像、表達對自己看法,並探索自我概念及瞭解自我概念對個人影響。後者則是利用空白人形圖、遊戲盤等寓教於樂方式,藉由家庭探索對自己的看法,以及認識自我特質配合夢想清單,適才適所發揮自我。此活動均跟東吳大學心理系臨床組黃馨瑩碩士生配搭,22~24位參加學童一至六年級皆有,屬於混齡的大團體型式。


  • 107年11月與12月,李清茵心理師不畏舟車勞頓接續帶領〈增進社會適應〉與〈探索家庭動力〉兩次夜光活動,而且只負責高年級學生的部分,轉變成小團體(5~6人)的型式。其實人人不一樣,"我是誰"只有自己最知道。因此,發現自我與他人力量,將可運用於生活適應及未來挑戰。我運用「醜娃娃」紙牌桌遊來做熱身,讓孩子們瞭解本身擅長不擅長之處。接續用空白人像圖,完成代表自己的畫像及著色,並取一個小名。再進行「你很特別」繪本播放或共讀,促其覺察自己特質的正向或負向標籤。"灰點點"也是一種或別種色彩,冀望孩子看見自我與發掘他人的寶藏。在第二場活動中,開始由個人面向擴展至家庭議題,期盼能逐漸凝聚偏鄉家庭的緊密關係。包括賓果遊戲(*家庭大小事)、捏黏土與上色(*家庭動物園)、大富翁桌遊(*想像卡、思考卡、角色扮演卡)等寓教於樂方式,以促進其相關覺察程度,進而適應日常生活諸多挑戰。


  • 108年5月與6月,李清茵心理師在累積先前貢寮孩子相關團體經驗下,亦預計帶領兩場「家長親職教育」活動,主題將與如何增進傾聽、同理心有關,也會設計若干互動情境,讓偏鄉父母們進行技巧演練,以營造親子同心的幸福家庭。



台灣公益聯盟期待社會各界更加關注
偏鄉教育與發展希望工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