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1日 星期日

和老師陪在偏鄉,讓孩子點亮心中的燈


文/李延昌(新北市貢寮區澳底國小校長)

        當老師其實是偶然「剛好考上」,進到師院才發現和孩子在一起蠻好玩的,1991年回到母校瑞芳國小任教「當了老師才愛上當老師」。那時會帶孩子到台北看戲劇表演、逛名勝古蹟:「為什麼我們孩子到台北會有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也才發現原來我們在「偏鄉」。偏鄉??不太熟、、、不是對偏鄉不熟,是相對「都會」不熟!!有差別嗎?


        在2012年校長遴選時,延昌的志願只有偏鄉學校,有幸到貢寮區澳底國小擔任校長,秉持「教育就是把最好的留給下一代」這個主軸,也發展出「適性、成就、精緻」教育理念


一、 適性是願景。尊重每個成員、用最適當方法激發最佳能力。教育的公平是創造積極的不公平、讓每一個成員都可以發展自己的潛能,方法各異、目標不同,相同的是擁有最適合的機會。

二、 成就是動力。激勵每個成員、追求自我實現尊榮感及喜悅。有理想有夢就會有動力與熱情,不僅鼓勵成員依直覺發展自己的夢、更要用盡所有的動力及熱情去完成這個夢。

三、 精緻是策略。重視每個細節、一次再一次每次都要再進步。重視每一個小細節、環環相扣做最細膩的準備、在重複的歷程中修練、從點滴進步中邁向卓越。

         以偏鄉孩子出身的觀點發展出教育願景及治校理念(活潑好禮、健康在地、幸福澳底),也以此發展成為學校願景。第二任時則以「校長的成就就是成就老師去成就學生的成就」為團隊共同信念。第三任則以跨校願景「貢寮小鐵人們勇於挑戰追求成就」整合各校教學動能及資源整體培養貢寮孩子未來競爭力。


        學校最難改變的是校園文化,因為校園文化就是「人性」的綜合表現。偏鄉學校教師的「不穩定」與「太穩定」可能會同時出現,面對相衝突的兩難「先看見老師的需要」:先面對實質上老師的需求,無論個人身心靈、同儕互動的共進、課程校學的設備與協助都必須正視。再來嘗試「讓老師看見學生的需要」,在老師看見和願意關注學生需要時「讓老師看見自己的需要」。老師就會讓「成就學生」成為「自己的成就」,這是學校特有的「成就善循環」,建立在以孩子為出發點的學校校園文化。校務推動上延昌這麼做:

第一就是「我先來」:從公開課、專書分享、和老師運動報名追火車、帶學生跑馬拉松、登合歡山就是「我先來」。

第二就是「我們來」:掌握並激發專長教師,給予足夠資援和支援成就老師和學生,藉由校長共同參與一起促使動力發展、在時機成熟時校長漸漸交棒。

第三就是「相信我們」:給老師和孩子信心去脫離舒適圈,從小改變的成功到大目標的實現,給等待的時間、給專業的支持、給校長會一直陪伴的信心。


        校長營造安全環境下的成功經驗讓老師有信心去提升視野和厚培能力,孩子就會一起上來:學習成就和追求成就同時拉高加廣。


        這幾年來澳底孩子在老師陪伴下不僅基礎學習力在檢測已經接近甚至超過全市平均值。地方傳承的三貂獅隊讓孩子喊好累卻還不願意放下獅頭、全校瘋玩的籃球讓孩子們放學後主動留下來練習、資訊科技跨域的STEAM課程讓孩子將手機由玩具變工具、食農教育讓孩子拿起鏟子玩土捉蟲、貢寮區五校共同的小鐵人活動和登合歡山更是給孩子的挑戰,澳底的孩子真的是很幸褔。


        107年2月,由於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人員蒞校拜訪,主動表達合辦『夢想教室』課後多元方案的想法,適逢校友吳建亨董事長(新北市泰山區毅宜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也願意捐助經費。故開始推動《夜光適性揚優計畫》,為強化澳底學區弱勢家庭學童之教育扶助,以「學習活動」導入「照顧機制」,不僅避免家中乏人照顧之學童在外流連,進而能發展學生優勢能力,達到有效且實質。服務對象學童乃經學校召開專案小組會議(由校長主持,邀請各主任、導師代表、家長會長或家長會代表,如有社工人員亦得邀請其參與)認定並作成紀錄,確屬低收入、單親、失親、隔代教養、或其他因素導致之家庭經濟弱勢或家庭關照功能缺乏之學童,且下課後確實無人予以照顧,以致有影響其身心健康與發展之虞者。


        那要上什麼課?第一個規劃的就是基於我們孩子閱讀寫作需要再加強,特別邀請量身訂做的閱讀寫作課。再來呢?我開玩笑的說:「隨便啦」﹗老師們都覺得完全不是我的作風,「就是老師你想開的專長項目」:因為是專長項目老師備課會更精緻、因為是專長項目老師上課會更快樂、因為是專長項目老師能將自己學習經驗讓孩子學更多、因為是專長項目老師更「願意」,早上7:30到下午4:00七節課、再來到5:30的課後班、還要到8:00夜光班,老師一定要快樂有動力才行。就規劃出《夜光適性揚優》的協助及學習原則與內容如下:

  • 教師專長及學生學習課程:提供孩子在安全、愛與關懷的環境中,課程內容不以課業輔導為原則,由老師依專長進行文化藝術教育、品格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如學習做家事)、生涯發展及生活自理等為學習活動主軸,將採繪本欣賞、資訊創客、說故事、口述歷史、美勞、運動、桌遊或伴讀(寫)作業等方式進行。
  • 外聘專家專業協助學生健康成長自學發展:視開辦及執行需求,以親子教育、代間教育、親子共讀、規劃活動主軸及活動方案(例如發覺學童潛能、對自己的將來希望、個別輔導培養其自動自發能力或發抒心中不愉快事、體認父母狀況等)。



       106學年第二學期,共執行15個星期(週一~週四),每天3節課(17:30~19:50)為原則(含晚餐)。其班別包括「打開寫作新視窗」、「資訊科技與創客」、「手作唐詩」、「籃球」、「生活化美語」、「民俗技藝(扯鈴)」、「體操與表演藝術」、「音樂與美勞手作」。每個孩子各完成一篇難度很高的寫作作品。程式設計應用上,也包括電動車與機器人。創客課程則讓孩子製作自動販賣機。


      107學年上學期,增設「創意桌遊」、「兒童瑜珈」、「綜合球類與體能」。此外,特地撥出7位名額讓和美國小的中高年級學童來參加「閱讀與寫作」和「資訊科技與創客」兩門課程。而且,喜獲一位教育部教學訪問教師的熱血加入,「閱讀與寫作」夜光課程(含融入國際教育單元)。足見,消弭城鄉學習資源落差,往往得力於跨校交流合作模式與師長們的全心促成。



       107學年下學期,預計108年2月25日~108年6月20日開辦17週,其課程規劃如下:


      106學年初辦成效出現,「資源共享、照顧好每一個孩子」是貢寮區五校共同理念,星期一的閱讀寫作及科技創課則邀請和美國小孩子一起來參加,這不僅是學習,更讓兩校孩子們可以相互交流「感受其他學校老師和學生互動的不一樣」。


        晚上,整天上課加課後班,孩子本來是很累的時間,卻因為老師課程很「活」、和平常課程不一樣、學生人數不多老師也能個別化指導,上課內容對學生也新奇就會專心,更重要的是沒有進度壓力。閱讀寫作課程讓孩子經由引導已經可以從「寫出心情感受」到完成完整文章;資訊創客的集體創作思考解決生活問題;生活英語、創意桌遊讓孩子以不同的學習方式強化學科基礎之能;兒童瑜珈、綜合球類與體能帶著孩子動動動,也讓孩子知道「室內運動」在雨天也是可以運動的。


      還有一個潛藏的課程:晚餐。為了減少一次性餐具及廚餘產生,晚餐是帶孩子到學校旁小吃店用餐,剛開始是老師統一代點,但思考「孩子們需要更多生活經驗」,點餐經驗對很多孩子不一定有,尤其是「自己去告訴店員」也是一種和大人互動的學習,所以我們就分桌讓孩子自己點餐,每人每餐60元,自己要點餐要會算錢,孩子剛開始自己點單一品麵或飯,發現還有錢就點個湯,再來發現大家合起來可以點小菜、產生更多樣組合,孩子產生協調合作共利互動。


        人數這麼少,成本效益符合嗎?學生也會累,晚上讓他們回家就好了啊?有家長在問這些問題。課後班學生數比好幾個偏遠學校學生總數還多ㄟ,一個學校一年預算至少1200萬,相對而言夜光班成本效益好太多了;這些學生回到家經常是大人不在,「吃晚餐」可能就不穩定,再來電視電腦手機3C相伴,「夜光班」課程有學習但沒壓力,對孩子而言絕對是更好的。


         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觸發澳底夜光班的開始,一年半的相伴給學校很大的運作和課程空間,簡單而信任的行政程序減少浩繁的人力時間成本,老師就很願意投入和支持,從「陪伴」、「長時間陪伴」、到「長時間專業陪伴」讓學校和老師可以將能量轉化陪伴我們的孩子。台灣公益聯盟做到了、吳建亨董事長做到了、澳底好多校友和貴人都做到了,所以澳底孩子就更能幸福、更願意「勇於挑戰追求成就」。


        從偏鄉條例通過後,「偏鄉學校」似乎一躍而上成為教育重心,許多偏鄉問題也被討論,但「偏鄉」和「弱勢」是否真的被看見?「學校存在」和「學生需要」兩者的平衡點為何?以「學校轉型」和「特色學校」的亮點來爭取都會學生就讀是否真的對偏鄉有利?「都會學生」相對「偏鄉的弱勢」會不會更弱勢了?偏鄉穩定的老師但優質滾動的教學如何培育和達標?當然,偏鄉老師多數願意為孩子付出很多很多,但我們一樣有家庭、有孩子,「行政減量」可以嗎?「相信我們」我們付出會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