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多元教材法投入補救教學


文/周以恬 (東吳大學英文系學士;修畢中等教育學程&甫考教師資格檢定;現任北市國中補救教學外聘師資)

       回顧自己的求學階段,我是乖巧、盡責也努力的學生,雖然我不是真正了解自己為何要學習,但家中有年長的手足作為我的榜樣,也被社會化展現該有的行為與態度。我在國中小時,參與過攜手計畫(現已併入補救教學),還有至孔廟寫作業和看書,這些經驗讓我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小孩,在課後仍有老師的陪伴與照料,又能加強學習,是我珍惜的學習回憶之一,也使得老師這一角色在我心中悄悄撒下種子。


       我不是繁華城市長大的小孩,是住在單純的鄉間小路,走路就能去上學!後來姐姐到台北工作了,而我也希望能夠和她一起生活,於是努力考上在台北的大學,剛開始六日回到家鄉還會覺得不適應,因為風格很不同,常需要做轉換。不論是生活機能還是生活步調,首都的資源較完善和健全,人事物經常咻~咻~咻~地走過,分秒必爭的刺激與競爭,讓我看見多元的生活樣貌。也許是個人的偏見,在台北讀書後,我會促使自己要跟上世界的腳步,激發自己持續精進向上,去挖掘更多的資源,彷彿受到環境的干擾,想加快腳步去汲取精華。


       期望自己的多元發展,上大學後才參與社團活動,選擇與自己性格相近又能與孩子相處的服務性社團。過程中,我探索自己的模樣,能夠耐心傾聽及應對孩童,也樂於展現自己的力量,陪伴孩童開心地體驗活動。如此一來,教育夢的種子發芽了。我決定修讀教育學程,同時大學四年不間斷地投入服務方案,在服務學習中結合我自己的教育專業知識,期許自己成為一名「帶起孩子學習的指引者」,和孩子一起發現有意義的學習。在大學三年級開始,我進入國中課後輔導擔任補救教學老師,原本是認為基本學習內容對我來說應該不難,我就依自己的學習經驗分享學生,應該會有幫助吧? 不過,實際走入教學現場,面對學習成就低落的孩子,才知曉背後是有許多的學問、理論和方法等,要融會貫通地運用,是個需要付出許多心力的教育。


        詢問有經驗教師之意見,或是參與研習工作坊等,豐富自己對於補救教學之看法。107年9月,在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人員力邀下,有幸開始到貢寮國小夢想教室帶領一學期8次的週一下午特需生一對一補救教學活動。對於國小的教學經驗有安親班及營隊活動,首次帶領國小的補救教學,對自己是個新挑戰,同時帶著研究精神,善用他人分享的實務經驗以及自己在國中帶領的方式,轉化適合其的學習策略。


        據該聯盟指出,此需求是由前一學期每週五下午課輔過程所發現的,而且校長也樂觀其成。在首次進行補救教學時,有先瞭解該小二生相關能力的基準線(如認知能力、學業表現、人際互動、動作發展、優勢能力等面向),進一步設計出個別化教育方案(IEP)。同時與班級導師、資源班巡迴教師協同合作,輔導主任亦提供相關《新北市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教材。其實,特需生(指學業成績屬後35%且尚未鑑定為學習障礙者)的補救教學非一蹴可及,期望藉此能找到孩子學習的優勢管道,有系統地建立學科基本能力,使其不錯失學習的關鍵期。並從發展優勢中逐漸增進其自信、安全依附、正向人際互動、品格等心理資產。


         偶然間我想起自己在小學約三四年級時,老師在聯絡簿寫下「加強除法練習」,雖然上課聽得很多次,全班也練習了好幾回,但我仍是不懂,覺得自己很沒用也很丟臉。不過,爸爸就開始教我數學,我表達出自己的困惑,在爸爸的指導下我突破了盲點,重拾我的信心。其實這一小段故事,我經常回想起,提醒自己有問題就要提出,有困惑要立即解決,否則煩惱會日積月累,造成無助感甚至到最後就無感了。反思教學實務,若能多以「引導提問」,或是營造適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勇敢發問」,那麼師生的對話及互動,有助釐清學習的難題。此外,我不禁想到許多孩子,也許課後無人能指導作業,面對難題時不知如何求助等情況,當學習困擾一點一滴的累積,面對學習恐怖就再也抬不起頭。因此,學習的「指導時刻」必須妥善掌握。


        我認為補救教學,除了加強該學科的基本學習內容,很重要的仍是「陪伴與關心」學生的需要,察覺孩子真正面臨的困境。也許孩子只是需要較多的學習時間,才能跟上大部分人的腳步;也許是個人心生理上的困擾;又或者是家庭背景的影響。有時我們必須掌握學習困擾的因素,才能更精準的設計符合學生所需的教學,有時說再多、教再多都沒有用,因為學生不了解學了要做甚麼? 幹嘛學這些? 跟學生自身生活經驗有何關聯? 若激不起學習的好奇心與動機,又如何培養學習的興趣甚至是學習成就呢? 因此,一對一的補救教學,讓我能夠更仔細地觀察孩子,了解他喜愛的事物融入教學,也會參考其他師長的建議,共同打造適其的學習輔導策略。


        每次都運用有趣且連貫的作法(如圖像與故事記憶模式、領域整合、視覺刺激、操作學習、運用資訊媒體等),以誘發該生的學習動機。例如,自行繪製可愛的《大富翁》桌遊,以丟骰子練習加法走步伐,並每到一處抽張任務卡(國語、數學);利用剪紙拼圖說故事(排列成巫婆、毛毛蟲、機器人)、生活情境(物品標價、買賣)和角色扮演(師生互換)遊戲方式,讓其學會幾何圖形、顏色區辨、個位或十位數數、比較大小(貴或便宜)、進位加法、字詞配對等;用黏球擲中白板上的字卡,增進國語字詞認讀能力;看圖說故事與生活連結進行改編,以繪本閱讀培養正向價值觀;畫四格漫畫,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孩子當老闆及扮演老師時的滿足、成就感溢於言表,其學習成效就在此潛移默化中展現。經由一個學期的多次陪伴下來,顯現了一些具體的進步,例如注意力有提升;能用色紙碎片拼出各種幾何圖形;依廣告單上價格指出便宜商品(正確度6~7成);吹氣遊戲中能將老師唸的字卡吹起來並記憶翻牌;能依範例端正書寫字詞(名詞+動詞);能唱幾句英文字母歌...。


        我秉持的理念是「以多元教材教法,拓展學習經驗」,也會多準備活動,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也算是一直在嘗試以及探索孩子的嗜好及優勢能力。這位孩子會和我一起創造學習的歷程。有時原先設計好的教學活動,經由孩子的創意構想又會變成新的遊戲,我很開心看到孩子的領導表現,當他對於某事物感到肯定和自信時,他會跳出來主導,會反過來當老師教我告訴我,甚至還會稱讚我「表現得很好,加一分」,偶爾讓他換做老師,來判斷我說的、我做的對不對,提升他認知的層次,也培養自主的快樂感和成就感。觀察他起起伏伏的轉變,到現在在多位教師的協助之下,有明顯的進步與成長,而我也相信,當一件小困惑解決後,其他的障礙也會連帶解決,漸入佳境。


       曾有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英語老師說:「補救教學的議題複雜,常是事倍功半的苦差事,卻又是很重要必須要做的事。」我實在是再認同不過了,設計思考和備課燒腦,每一堂課都要調整再調整,重新評量和診斷目前學生的狀態,化簡學習步驟。有時教師必須比孩子堅持,不能輕易放棄,也要適當地肯定孩子的表現。雖然成效不一定能夠短時間內彰顯,但我相信只要師生共同努力,孩子會進步,也許也會和我一樣,想起兒時伴我學習的師長,並且在長大後成為師資回饋社會!


        我想繼續採用多元的教學活動,啟發孩子多元智能的發展並且耐心地陪伴。任何輸在起跑點的孩子,只要有一次努力達標,就是其"潛能"的展現。而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乃在此轉變的關鍵時刻,透過適切的正增強措施,使其正向行為日趨穩定及逐步將學科基本能力帶上來。「有愛無礙」,我們樂意為每個孩子開啟另一扇窗。大隻雞雖慢啼,瞄準月亮即使沒達到,仍將置身於繁星之中。





台灣公益聯盟期待社會各界更加關注
偏鄉教育與發展希望工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